高原双杰
——从塞纳河到盘龙江 廖新学、刘自鸣艺术之路
展览时间:2020年1月10日~3月15日
展览地点:云南省博物馆一楼临展厅
两段相似的艺术人生,两位执着的艺术大家,二百余幅精心的艺术作品……我们看到了两位先生眼中的风景,我们听到了他们艺术的声音。眼睛和心灵,触摸与聆听,他们的艺术,以及对梦想的那份执着与坚持,余音袅袅,回味无穷。
20世纪初的十字路口,透过社会的变迁和人文的撞击,中国正极目远眺,聆听近代的声音。此时的中国美术,在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中百舸争流,激荡着朵朵浪花。为了求知和守道,也为了自强和不息,一批怀揣着人生理想与艺术抱负的中国人,远渡重洋,奔赴欧洲艺术的中心。他们求学欧洲艺术的新奇,他们探索近现代美术的真谛。中国的近现代美术,华美的章节由此开篇作序。
廖新学和刘自鸣,求学人群中两位来自红土高原的云南人,怀揣着艺术梦想,考入了当时的艺术殿堂——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。他们用绘画和雕塑特有的艺术语言,描绘着自然的宁静、歌颂着生活的真朴。 作为开拓者与奠基者,两位先生为云南现代美术开拓出多元的发展维度,云南美术发展史留下了他们深深的印记。带着知识与理想负笈而归。两位先生一生创作无数,并将作品奉献国家,捐赠云南省博物馆收藏,为云南人民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艺术宝藏,为后人的学习和研究、为艺术的继承和发扬增添了新的范本,树立了新的标杆。
廖新学
有着“边城大师”之誉的云南画家廖新学,是云南美术史上最早赴欧洲求学的艺术家之一,毕生致力于探索西方艺术表现语言与中国传统审美意识的融合,并以一位谦谦导师的真挚与激情投身教育,影响了一代美术工作者。
廖新学先生是云南油画艺术的先驱,云南新美术教育的开拓者。先生1900年出生于富民县永定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,从小就替人放牛打工,1919年到昆明学画,1933年赴法国学习艺术,1934年进入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让·布歇教授的雕刻室学习雕刻专业,1935年考入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院雕塑系专攻雕塑,与滑田友、常书鸿、王临乙、曾竹韶、吕斯百等为同校同学。留学期间,廖新学生活十分艰辛,但他以坚韧的意志在艺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。其作品曾9次荣获法国春季沙龙、秋季沙龙金奖、银奖、铜奖等,并且成为了法国“独立艺术家协会”会员。
除了雕塑方面的卓越成就,廖新学先生在创作媒介和题材上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实践,在雕塑、油画、色粉画等表现领域均取得了不凡的成就。他的油画创作立足于现实主义传统,在汲取法国巴比松画派、印象派及后期印象派光影表现技法的同时,又融入中国民族与民间的审美意趣,造型单纯质朴,色彩明快丰富,笔触自由灵动。尤其是归国后,在繁忙的公务之余,廖新学创作了大量描绘云南实景与风土人情的作品,以真挚的情感抒发浓郁的乡土风情,在中国油画的民族化历程中留下了独特而鲜明的印记。
1948年,廖新学先生学成归国。回国后,他将油画、雕塑等西方艺术在云南进一步推广,轰动一时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他主持筹建了昆明师范学院艺术科(今云南艺术学院),为云南的美术教育事业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。他短暂的58年人生,几乎写满了“艺术”两个字。廖新学先生去世后,他的学生遵其嘱托,将其遗作捐赠给云南省博物馆。
刘自鸣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油画艺术家。先生1927年出生于昆明,14岁因疾病而失聪,但她顽强、专注,视艺术为生命,年近八旬仍作画不止。
刘自鸣
1946年秋,刘自鸣被破格录取于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,受教于徐悲鸿、艾中信、叶浅予、蒋兆和等先生。1949年,刘自鸣考入了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校,在法国的几年中,对西方绘画的古典主义、现实主义、印象派、后印象派、野兽派、立体派等进行了深入研究,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,她是较早留法的女艺术家,与吴冠中是同学,经常与潘玉良、熊秉明、方君璧等进行艺术交往。她的画流露出一种直觉的灵性和一种东方女性特有的秉赋,是一种非常安静的美,作于1953年的《冬天的早晨》在学校风景画竞赛中曾获名誉奖,并参加了巴黎秋季沙龙展。1956年回国前,她曾在巴黎美术路美术画廊举行个人画展。回国初期在北京文联美术室工作,探索和创作了以《北京民族文化宫》为代表的一批绘画作品。1961年回到家乡,在云南美协工作。回国后半个多世纪里,她执着于在绘画的表现内容和形式上积极探索,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、省美展。
刘自鸣先生的绘画作品风格鲜明、语言独特、率真而清新、平淡而富有真情,代表了当今绘画的现代意识,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。2012年,刘自鸣先生将大部画作捐赠给云南省博物馆整体收藏,为后人认识历史,研究绘画留下了宝贵的资料。
廖新学部分作品:
获奖雕塑 | 人物肖像 | 花卉 | 滇池风光 | 临摹作品